传送带、生产流水线,多见于生产制造家具、日用品、电子产品的工厂车间里,通常和农产品尤其是娇嫩的花卉“绝缘”。不过,在位于崇明港沿镇的一个农业园区里,生产鲜切花也用上了流水线——
通过种苗自动扦插系统,园区可实现花苗自动定植在基质块中;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期,采收后的鲜切花经由传送带直接从智能玻璃温室被送至理花捆扎车间,由工人简单梳理后套袋装束,全程仅需一两分钟。“我们引进了荷兰的温室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设备,每天可生产3万枝鲜切花。”园区负责人姚建军说。
(资料图)
日前,这个名为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的项目顺利建成并通过验收,现已投入运营。港沿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后花博”机遇,港沿镇不断优化花卉产业布局,通过科技力量提高“上海花港”的产业能级。
菊花经“地道”来到捆扎车间
走进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阵阵菊香幽幽袭来。时值八月,骄阳似火,原本并不是菊花在田间地头“登场”的时候,香气从何而来?
“这个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213亩,其中有80亩智能化玻璃温室,全年都可生产菊花。”项目运营方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军一边说,一边带记者向玻璃温室内走去。温室内,一台机器正不断拾取传送带上震动着的菊苗,拾取后放入另一边的扦插设备中,放齐一排8株菊苗后,设备便将这些菊苗扦插在下面的基质块里。记者注意到,扦插一排菊苗仅需十几秒。
“基质块也是由自动化机械设备提前压制而成的,机器人通过自动识别并抓取插穗完成种苗扦插,实现‘机器换人’、节约劳动力的同时,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姚建军告诉记者。
再往里走,温室内别有洞天,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的多头小菊长势喜人,工人正在采收菊花。和普通的采收环节不同,他们并未将采下的多头小菊打捆装车,然后再运到温室外的捆扎车间内,而是顺手将采下的数枝菊花放在一旁的传送带上。
为了充分利用、节约玻璃温室的空间,这条传送带甚至还经过了一长段“地道”,经由地下直接将花枝送出温室。流水线的另一头,工人在传送带旁待命,待机器将花枝初步整理分类后,直接麻利地将花束进行套袋。
“多头小菊是目前园区内的主栽品种,这些花束将被第一时间送往批发商手中。按照这条流水线的设计产能,园区每天可生产3万枝鲜切花。”姚建军告诉记者,这些刚完成采摘的菊花花苞并未完全展开,在批发、运输、销售过程中会慢慢完成绽放,从离开玻璃温室到最后的瓶插观赏期,时间可达一个月左右。目前,园区温室内培育有45万株菊花、24万株菊花苗,包含300多个品种。
科技赋能让产能提高四五倍
成立于1991年的虹华园艺,是上海老牌花卉企业,主要从事菊花新品种研发、鲜切花生产、花卉应用与展示等。2017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刚启动申办程序,崇明区相关负责人就已和虹华园艺接洽;次年,崇明推出5万亩优质土地面向全球招商,虹华园艺看中了位于港沿镇的这块宝地。如今,园区内一批菊花只需80天左右即可长成。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现代化花卉产业园里,员工只有十来人。
“未来的农业生产,不能靠低成本、高能耗的竞争,一定是靠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在这个园区里,依靠各环节的科技赋能,我们的生产效能提高了四五倍。”姚建军说。
源头上,园区内的菊花种源就是农业科研的成果。记者了解到,虹华园艺自身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菊花种质资源,是首批“国家菊花种质资源库”之一,与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此外,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也借助花博会的机遇,引进、研发、筛选了一批花卉种质资源,部分种源正在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内实现产业化种植。正因如此,园区内的多头小菊生长周期大幅缩短,每年可轮作4至5茬左右,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生产过程中,园区引进的全天候光温控制系统、高效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地下排水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也让鲜切花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并未全盘采用进口技术和设备,在部分领域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比如,园区内使用的自动提升网系统就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花卉要茁壮成长,需要支撑网扶着它,这套系统必须根据花卉的生长进度慢慢提升,从而达到最佳的支撑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改良完善,我们自己的自动提升网系统已在园区温室内得到应用。”姚建军说。
“鲜花经济”折射产业升级
采访中姚建军对记者感慨,“鲜花经济”的红火折射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前花卉是轻奢品,往往只有在重大典礼、展览展会上才会大规模用到鲜切花;现在,花卉已成了日用品,在不少电商平台上,‘水果鲜花’是并列的门类,以前人们买花用来悦人,现在人们买花用来悦己。鲜花角色的转变,也带动了市场规模的持续变大。”如今,该园区年产鲜切菊花可达1200万枝,产值规模在2000万元左右。
除了内销,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生产的鲜切花也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国家。姚建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园区生产菊花的成本约为每枝1.5元,如果用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出口至日本,一个集装箱可装8万枝左右,批发价折合成人民币约为每枝2元,市场价约为每枝4元(一束为10枝)。“虽然批发价并不高,但一箱8万枝的体量,相当于一个集装箱就有4万元左右利润,这种规模化销售的方式特别适合我们这种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园区。”
“鲜花经济”除了折射人们日子过得红火,也折射了崇明农业产业升级。港沿镇副镇长郭志华告诉记者,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坐落于上海合兴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内,该园区今年2月开园,旨在加速推进乡村实体经济发展。而就在三四年前,那片区域还是生产效率低下的芦笋大棚。
“原先那里是港沿镇蔬菜公司南场,主要由外来种植户种植芦笋。虽然经济效益好,但部分种植户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废弃物污染严重,‘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郭志华告诉记者,借助花博会东风,港沿镇清退了落后产能,拆掉千亩芦笋大棚种上了鲜花,引进了虹华、源怡等现代化花卉企业,大力发展“鲜花经济”。
2020年末,市政府出台《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港沿镇被列入全市13个先行片区之一的“崇明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中。借此机遇,港沿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建设“上海花港”,目前相关项目稳步推进。“我们正打造合五公路沿线花卉产业轴,今后将重点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化生产基地,推动花卉产业集群发展。”港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