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大华大戏院采风记

扬子晚报网   2023-08-12 15:43:39

8月10日下午,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扬子晚报》共同主办的2023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顺利开展校外参观调研活动。


(资料图)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戏剧创作与市场的现实状况,更好地了解当前戏剧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本次采风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大华大戏院。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强化各位学员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的思想意识,强化各位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思维和文艺观念。

大华大戏院剧场经理沈夏热情地带领学员参观了大华大戏院的各个剧场,同时向各位学员介绍剧院的历史沿革、剧场设计、功能分布、剧目创作及运营理念等。参观结束后,部分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参观感受和心得。

陈乐美(盐城大丰文广旅游局)

大华戏院的黑匣子多功能小剧场为新时期小剧场多功能、多模式演出闯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运作管理新路;同时,使得承载着梅兰芳等老一辈令人敬仰的艺术家精神的剧场,在艺术理念与经典回忆的建构中滋生出灵活灵动的新时代文化标识符号。这对基层院团的演出形式、改革方向,以及场馆建设、院团经营等方面予以了新的启迪!

邱宇(南京艺术学院)

一入戏院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戏院内墨绿色的主调辅以姜黄色的彩绘,以及朱砂红的点缀,无不散发着浓烈的民族色彩和民国风韵。随着参观了解地深入,身处戏院的我们似乎在完成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戏院内既有历史文化的专门陈列(如梅兰芳演出的服化道、年代电影的放映海报等),又有现代化的剧场设备(“群剧场”的建设),可谓是一个功能兼备、特色鲜明的文化型大戏院。参观后,大戏院负责人与大家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讨论。经了解,同其他小剧场一样,大华大戏院始终面临着生存的困境。疫情过后,戏院负责人积极自救,但收效颇微。

随着群剧场的建设,功能的开拓,希望未来大戏院能够拓宽市场,打响名声,将大华大戏院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大戏院。

彭青(无锡太湖学院)

“大华大戏院”历史底蕴深厚,位于南京秦淮区这座民国时期的建筑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今天来到“大华大戏院”进行参观感受颇深。首先,历史底蕴深厚的“大华大戏院”建筑承载着几十年来南京这座城市风云变幻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戏曲名家比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曾经在这里登台表演的光辉岁月,这些都成为“大华大戏院”被列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重要文化考证。

其次,进入20世纪以来,“大华大戏院”也见证了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著名导演比如谢晋、张艺谋等影视艺术家也曾在“大华大戏院”主办电影发布会等活动大大地提升了南京“大华大戏院”在现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总之,非常高兴来到“大华大戏院”进行参观,感谢这次江苏省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评论人才项目安排的这次文化考察活动。

孟宁馨(南京艺术创作研究院)

大华大戏院作为有80多年历史的南京文物级剧院,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戏剧、电影的变迁发展。近十年来,大华大戏院完成了从历史建筑,到现代化电影院,再到影剧院结合的改造,并入选了江苏首批示范小剧场。有剧院、有舞台,接下来就需要找到适合年轻都市群体、亲子群体的南京本土小剧场演出项目入驻剧场。

参观学习让我了解到目前南京的文化艺术市场需求、观众需求,为后续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而让老戏院真正焕发出新的戏剧艺术魅力,需要更多创作者创作出“小而美”“美而精”的南京本土戏剧。

周宇(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小剧场建设,从硬件设施和内容生产上双重发力,力求打造一批有示范价值、鲜明特色、社会影响力的小剧场。大华影剧院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大华影剧院作为具有88年历史的建筑,它的再开发再利用,作为小剧场建设的一个代表,入选了江苏省首批示范小剧场。它的建设,是江苏小剧场建设的一个缩影。

小剧场的布局与建设,激活了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使得艺术作为一种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无处不在、亲民惠民的形式,融入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丁雨(江苏师范大学)

印象最深刻的是九号厅,即“群剧场”。剧场外,走廊两侧陈列着的戏曲名剧、名家海报,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大华大戏院建成一年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这里举办赈灾演出的情景。剧场内部则可以做到在电影放映厅和小剧场之间相互切换。这样的形式使拥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大华大戏院,既呼应了传统,也开拓了未来。

学员们普遍反映,本次的参观调研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能够让大家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真切地走进艺术创作与表演的现场,真切地了解戏剧创作的现状,从而为自己今后的理论研究或文艺创作提供具有参考性的价值与启示。

通讯员 王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潘肖敏(实习)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