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我国将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库确定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
▲上图:船舶行驶在三峡大坝上游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郑家裕/摄)
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长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实施《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长江保护修复四大攻坚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动长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刘友宾介绍,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88.2%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完成定界立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治理成效得到巩固,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稳步推进。
累计排查6万公里河湖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8.5万余个,解决污水直排、乱排问题4.2万余个。
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752个。
存在环境问题的1164座尾矿库中,1054座完成整改,及时消除了一批环境风险隐患。
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沿江5省份印发实施总磷污染控制方案,强化磷污染综合治理。
“经过不懈努力,长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刘友宾说,今年1—5月,长江经济带水质优良断面(Ⅰ—Ⅲ类)比例为94.0%,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国控断面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上图: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民警在长江水域金河口段开展禁捕巡查。(秦祖泉/摄)
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引导地方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
刘友宾介绍,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聚焦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评分细则》按河流、湖泊、水库进行分类评价。其中,河流有10个指标,包括鱼类物种数、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自然岸线率、水体连通性、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污染状况、汛期污染强度、生态流量达标率。
湖泊有11个指标,包括鱼类物种数、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水华面积比例、水生植被覆盖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自然岸线率、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营养状态、生态流量达标率。
水库有6个指标,包括鱼类物种数、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水华面积比例、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营养状态。
根据得分,将水生态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3个等级。2022至2024年在长江流域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确定考核基数,2025年开展第一次考核。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当前,我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河湖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蓝藻水华频发,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在长江流域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引导地方加快补齐水生态保护短板,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积极稳妥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引导地方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刘友宾表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